台灣房地產5次循環總結經驗

台灣房市歷史與現況分析

房價真的是只漲不跌嗎?

從1968年開始,台灣的房地產經歷了六次的市場循環,以及五次的打房政策干預。這50多年來,台北市的新房價從每坪1萬元漲到今天動輒百萬元,整整翻了100倍。今天我們將帶大家回顧這段期間房地產市場的歷史與現況。

1960年代:需求大於供給的開端

1966年,台灣進行戶口普查,結果顯示房屋不足的數量達到8.3萬戶,需求大於供給,建築業者開始興建更多的房屋。同時,台灣的經濟開始快速增長,年輕人獨立成家購買新房的需求也隨之上升,這促成了新建案的興起,特別是北部地區,房市需求急劇上升。

第一波房市循環(1968-1975)

從1968年開始,台北市掀起了高樓大廈的興建風潮,1969年開始出現預售屋交易,隨著1972年預售屋每坪價格從9000元漲到2萬元,市場掀起了一波投資狂潮。然而,1973年爆發中東戰爭,石油危機導致通貨膨脹,房價因此上升。

1973年底,政府首次介入控制房價,禁止興建四樓以上建築,並限制資金供應。這些政策抑制了房價的快速增長,第一波房市循環在1975年夏天結束,總計持續七年。

第二波房市循環(1975-1982)

在1975年,蔣經國啟動十大建設計畫,經濟快速成長,房地產市場再次蓬勃發展。隨著中東戰爭的爆發,油價飆漲,通貨膨脹推升房價。政府再度介入控制,要求增加住房供應並查資金來源。第二波循環最終在1982年夏季觸底。

第三波房市循環(1982-1990)

1982年秋季,政府放寬建築融資,台灣出口經濟蓬勃發展,人均收入增加,城市房市需求大增。儘管政府提高貸款利率,房價仍快速上升。1989年,政府第三次打房,收緊貨幣供應,房市跌幅不到三成,這波循環在1990年冬季結束。

第四波房市循環(1991-2001)

第四次房市循環從1991年春季持續到2001年冬季,台灣經歷了政黨輪替與亞太金融風暴的影響,房價相對穩定,但交易量仍然高達每年45至50萬戶。

第五波房市循環(2002-2018)

第五次循環橫跨16年,是台灣房地產歷史上最長的一次循環,經歷了12年的上升期與4年的緩慢下降期。雖然2008年次貸危機對房市產生短暫衝擊,但2011年開始房價再度上升,政府也隨即實施一系列打房政策。

總結與建議

從歷史的經驗來看,房價並非永遠只漲不跌。房地產市場存在各種循環與波動。以謙建議,應根據個人的需求與財務能力,選擇合適的時機買賣房產。不要過度依賴市場預測,掌握自己的需求才是關鍵。

分享你的喜愛

電子報更新

請在下方輸入你的電子郵件地址並訂閱我們的電子報